什么是修身格物?
修身格物的意思修身指修养身心,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。道家、儒家、墨家都讲修身,但内容不尽相同。
儒家自孔子开始,就十分重视修身,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。
儒家的“修身”标准,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,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。
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。修身的本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是末。由此通过“反省内求”的方法,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,为其封建统治和***的巩固培养人才。
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;墨子则要求做到“志功合”兴利除害、平天下。
孟子“天人合一”的核心是什么?何谓“四端”?
“天人合一”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。天是大宇宙,人是小宇宙。在孟子看来,首先要“知天”,然后做“天民”。
“知天”,就是知道天道,虽有自然规律和法则,但孟子认为这个“天”,应该是由道德主宰的宇宙,懂得了这一点,才能是“知天”。据此提出“天爵”、“人爵”之说,“仁义忠信,乐善不倦,此天爵也;公卿大夫,此人爵也。”仁义忠信,乐于行善而不知疲倦,是天赐的爵位,注重精神价值领域中的成就;而做官,当公卿大夫是人给的爵位,注重物质领域的得失。
怎样才能做“天民”呢?孟子云“万物皆备于我矣。反身而诚。”是说万事万物之理,我都具备了。反求存在于自己的本心,按本心诚实地去做。他举个例子说,一个小孩快要掉的水井里了,看到的人都会有向善之心,想办法去施救。这不是想借此与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,不是想在乡里博取什么好名声,也不是因为不愿意听到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的,而是作为人的自然反应。所以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孟子把这四心称之为“四端”,“恻隐之心”是仁的开端;“羞恶之心”,是义的开端;“恭敬之心”,是礼的开端;“是非之心”,是智的开端。人心有这“四端”,就像有手脚四肢一样。
“天人合一”是古代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,在自然与人文高度污染的今天,用现代科学知识、人文知识和宗教知识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一命题是完全必要的,它不仅关系到个人与群体的世界观问题,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!
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提出与传承
早在战国时期,庄子在《庄子*齐物论》说: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”孟子《孟子•尽心上》:“万物皆备于我矣。”西汉董仲舒说:“天人之际,合而为一。”北宋程颢《程氏遗书卷六》:“天人本无二,不必有合。”南宋陆九渊《象山全集》: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”;“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,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”;“学苟知本,六经皆我注脚”。明朝王阳明《传习录》:“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”;“本体只是太虚……一悟本体,即见功夫,物我内外,一齐尽透。”
其实,在中国更早的古籍中也能体悟到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影子,只是没有这么精炼的文字表述与总结。
儒学推崇天人合一,只不过加多了哲学范畴的论证,把天的范畴用天理来替代,儒学在宋代进化到理学,在明代儒学进一步与佛学融合,理学进化到心学,心学追求的成圣过程。
儒家天人合一的天则是指的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发展,认为人在行为上只有暗合天地法理才能无往不利,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以人为主体,通过对天地认识的加深,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,从而使一举一动莫不浑然天成,强调的是和谐与统一。
在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时,往往会提到一个概念:“天人合一”。这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,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。那么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呢?
居士我认为,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可以分析为两个部分:人副天数与天人相感。
一、人副天数
所谓人副天数,指的是:人是天地间最灵秀的生物,与天、地并称三才,所以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,都是天的副本,天有怎样的规律,人也有怎样的规律。
比如,(古人认为)天圆地方,人的头圆脚方;天有日月,人有双目;天有星辰,人有头发;一年有三百六十天,人有三百六十个骨节;一年有四季,人有四肢;天有五行,人有五脏……
不仅人的身体符合天的规律,人的行事准则也要符合天的规律,否则就逆了天时。比如,秋天一片萧索,很多小虫子在秋天死去,树叶在秋天枯萎脱落,果实、庄稼在秋天成熟收获。所以古人认为秋天属于五行中的金,对应着刑杀,因此处决***也要在秋天,这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“秋后问斩”。而春天万物萌发,是属于生命的季节,万万不能处决人犯。
二、天人相感
不仅人的肉体与精神符合天的规律,而且人的所作所为,特别是皇帝的所作所为,也会引起天的反应,这叫做天人相感,或者说天人感应。
古人认为,皇帝是最重要的那个人,是天子,上承天命,下育百姓。所以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天的感应。比如,天子干得好,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,比如嘉禾、白鹿、灵芝等等,对皇帝进行嘉许;如果天子胡作非为,倒行逆施,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,比如地震、大火、大水等等,对皇帝进行谴告。
在皇权至上的时代,读书人和儒生们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对皇帝进行制约,让他的行为不至于太过出格。当然很多皇帝都是相信这一套的,所以当天下出现大的灾难时,皇帝往往会下罪己诏,把自己批评一番。当然,批评归批评,改不改就要看皇帝自己的心意了。